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31 返回
電影《南京照相館》熱度持續(xù)上升。關于“該片適不適合孩子看”的討論不斷。有的網友認為:這樣的片子不適合孩子看,血腥的場面會給孩子心理留下創(chuàng)傷。這個話題導演在說、主演在說、網友也在說。(7月31日《現(xiàn)代快報》)
演員佟麗婭帶9歲兒子朵朵看了《南京照相館》首映,朵朵“在觀影過程中哭得不能自已”。河南一位網友帶9歲兒子看電影,平時活潑的孩子全程沉默,悲傷,憤怒。社交媒體也有不少網友用分享孩子看片后的感受:本以為自己5歲半的孩子看完電影后懵懵懂懂,沒想到回家的路上,孩子突然說我們付出了好大的努力,才變成現(xiàn)在這樣好??;我女兒8歲,聽到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讓”的時候哭得稀里嘩啦……
當9歲的朵朵在《南京照相館》首映現(xiàn)場哭得不能自已,當8歲女孩為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讓”淚如雨下,關于“這部電影是否適合孩子看”的討論,早已超越簡單的“血腥與否”的判斷,觸及一個更深層的命題:我們該如何讓孩子面對歷史的苦難?
家長的擔憂不難理解。誰不希望孩子的世界永遠陽光燦爛,遠離血腥與沉重?但歷史的真相從不會因回避而消失,苦難的記憶也不該因“保護”而被隔絕。正如那位5歲半孩子看完后脫口而出的“我們付出了好大的努力,才變成現(xiàn)在這樣好”,孩子對歷史的感知,或許比成人想象中更敏銳、更純粹。他們可能暫時不懂復雜的歷史脈絡,卻能從畫面中讀懂苦難,從臺詞里感受力量,這種樸素的認知,恰是“銘記”最本真的模樣。
有人擔心電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(chuàng)傷,而孩子的反應往往給出更有說服力的答案:是沉默中的悲傷,是憤怒里的共情,是對“現(xiàn)在的好”的珍惜。這些情緒不是傷害,而是成長的養(yǎng)分——它讓孩子明白,今日的安寧并非憑空而來,而是無數(shù)人用犧牲換來的;它讓“家國”二字從抽象的詞匯,變成具象的情感聯(lián)結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,即便不讓孩子走進電影院,他們真的能與這段歷史完全隔離嗎?課本里的文字、博物館的展品、長輩的講述……歷史的痕跡無處不在。與其讓孩子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拼湊模糊的認知,不如在家長的陪伴下,通過一部經過藝術打磨的作品,進行一次有引導的歷史對話。家長的適時解釋、觀影后的情感疏導,既能化解孩子的困惑,也能讓“銘記”的種子在心里扎根。
成長需要童話,也需要真相;需要守護,更需要勇氣?!赌暇┱障囵^》引發(fā)的討論,本質上是一場關于“如何傳承歷史記憶”的思考。給孩子看的,從來不是苦難本身,而是苦難中閃耀的人性光輝,是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深刻教訓,是“寸土不讓”的民族底氣。這些,恰恰是孩子成長路上最該補上的一課——它讓他們懂得珍惜,學會堅強,明白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與未來,早已血脈相連。
《南京照相館》不適合孩子看?成長需要陽光也需要看見歷史重量。該面對的“不能逃避”,不回避苦難,是給孩子的另一種成長課!
(郭元鵬)